在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界處,沙海與黃土地正進行著永恒的博弈。我攥著第七期精英工匠培訓的通知,踏入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營地時,呼嘯的風裹挾著沙粒打在臉上,遠處成排的楊樹在沙浪中倔強挺立——這片鐫刻著奮斗與堅守的土地,正以最原始的生命力,為我的軍訓之旅拉開序幕。

迷彩服粗糲的觸感貼著皮膚,仿佛瞬間將我拽入另一個時空。首日站軍姿,正午的太陽像熔爐般炙烤著訓練場,汗珠順著帽檐滑進眼睛,蜇得生疼。雙腿漸漸失去知覺,沙地在高溫下變得綿軟,每一秒都在考驗著意志力。余光瞥見身旁的隊友們,迷彩服后背暈開深色的汗漬,卻依然紋絲不動,恍惚間與墻上老照片里第一代治沙女民兵的身影重疊——她們在同樣的烈日下,用青春丈量著荒蕪,而此刻的我們,正在續寫這份堅韌。
訓練間隙,我們圍坐在榮譽室斑駁的長桌前,聽老民兵講述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。60年代,十八位平均年齡僅18歲的姑娘,扛著鐵鍬、背著背簍,在風沙中搭起地窩子。她們用洗臉水澆灌樹苗,用身體護住剛栽下的幼苗,在“一年一場風,從春刮到冬”的絕境中,硬生生在荒漠里筑起綠色長城。紀錄片里,泛黃的畫面中,女民兵們干裂的嘴唇、結滿血痂的手掌,與如今營地外挺拔的楊樹林形成震撼對比,讓“堅守”二字有了具象的溫度。
站軍姿時的每一次咬牙堅持,踢正步時震得發麻的腳掌,都在與治沙精神產生奇妙共鳴。教官嘶吼的“動作要精準到毫米”,恰似工匠打磨作品時的嚴苛;團隊反復練習隊列直到整齊劃一,正是協作精神的生動寫照。當我們在風沙中高唱軍歌,歌聲穿透云層的剎那,突然明白:工匠精神里對細節的執著、對完美的追求,與治沙女民兵“寧肯掉下十斤肉,不讓生態落了后”的信念,本質上都是對理想的極致堅守。
離別的清晨,朝陽為白楊林鍍上金邊。回望營地墻上“誓把黃沙變綠洲”的標語,那些在烈日下、在風沙里咬牙堅持的時刻,突然都有了意義。這場軍訓不僅是對體魄的錘煉,更是一次精神的重塑。未來的日子里,我愿以治沙女民兵為鏡,將軍訓中淬煉的堅韌與專注,化作手中的刻刀、心中的標尺,在平凡的崗位上雕琢出屬于工匠的璀璨光芒。(高康龍)


2025-06-18
130
信息員